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于漪信仰的力量(2)

来源:心脏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而徐老师的那句话,亦渐渐沉淀为她数十年的思考与鞭策——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?你入门了没有?“堂”在哪儿?“室”又在何处? 20 世纪50 年代刚工作

而徐老师的那句话,亦渐渐沉淀为她数十年的思考与鞭策——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?你入门了没有?“堂”在哪儿?“室”又在何处?

20 世纪50 年代刚工作时的于漪

“怎么讲、怎么开头、怎么铺展开来、怎么形成高潮、怎么结尾,我是把它当作艺术作品来教。”

1977 年,于漪在上海的电视上直播语文课《海燕》。因为是首次,一时万人空巷,人们守在黑白电视前争睹她上课的风采。街头巷尾热议一位中学教师的语文课成为上海一时的文化盛况。同行听了她的课,惊诧道:同样的内容,于老师每回都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。她的老伴听了她的课,感慨道:这哪里是普通的讲课,分明是用生命在歌唱。“起承转合,环环紧扣;节奏鲜明,抑扬顿挫;波澜起伏,引人入胜”——这是听课者对于漪课堂的普遍评价。从一窍不通到脱胎换骨,从迷茫徘徊到精彩绽放,于漪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在语文教学上的蝶变,一跃成为教育界的“明星”。

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 年开始,跟踪了于漪3000 多节语文课。她最深切的感受是,于漪老师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。她教过的学生时隔十多年,甚至几十年后,还能整段背出她当时在课堂上讲过的话,准确地讲出她的板书。在她带教过的老师里,有人竟不惜假称近视,为的是“抢”到前排的座位……于漪的语文课拥有了一种魔力。

冰心老人说:“成功的花,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!然而当初她的芽儿,浸透了奋斗的泪泉,洒遍了牺牲的血雨。”在艰辛的探索之路上,只有于漪自己清楚,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的艰难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的漫长。

课是上给学生听的,让学生能够听懂、学会才是根本。一次,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漪说:“老师,你的课很好听,可惜我不会。”无心的对话却在于漪的心上划下了一道口子,她陷入了沉思。学生没有真正懂,没学会,课再好听,又有何用?

经过良久的反思,于漪敏锐地感觉到,学生没有学会,责任在教师,问题就出在课堂“见书不见人”上。教师上课不是说书,不是表演,课堂教学中教师要“目中有人”的观点在她心中悄然成形。

又有一次,她正为学校外请的一位老师的精彩讲课感叹,一名学生却出其不意地点出这位老师的报告中讲了150 多个“这个”口头禅。于漪意识到,教师的语言不能杂质丛生,语文教师的语言更应准确、生动,表达精当。

与学生的交流给于漪带来了良多的受益,不断廓清她对课堂教学的认识,也帮助她逐渐寻找到“三关注两反思”的教学门道。于漪开始了漫长的实践反思与自我革新的探求之路……

于漪回忆说,“我备课,为了改进自己的口语,写详细的教案,把每句话写出来,然后修改,删去不必要的字、词、句和不符合逻辑的地方,再后把它都背下来。口语化,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够规范的口头语言。因为我是语文教师,语言应用须给学生做榜样。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才能乘到车,此时,我都是在脑子里过电影。怎么讲、怎么开头、怎么铺展开来、怎么形成高潮、怎么结尾,我是把它当作艺术作品来教。”她就是用这种“笨办法”给自己的课堂打磨、抛光,一丝不苟,乐此不疲。

往返于家和学校的路上,路人常能看到于漪一个人心无旁骛地走着,嘴里自言自语地默念着什么。至于城市的风景,穿梭的人群,喧嚣的市声似乎全然不存在。她像着了魔一样。

“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尤未悔”,用屈原在《离骚》中的话来形容于漪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执念恐怕再恰当不过了。

家庭访问小同学

课后活动,畅所欲言,亲如一家

“书读到什么程度,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,工作就会有怎样的气象。”

于漪读中学时,她的国文老师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,教课娴熟洒脱,经典背诵如流,可谓满腹经纶。未解教师职业的于漪当时就认定,语文教师就该是这个“样子”。书读到什么程度,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,工作就会有怎样的气象。回顾自己从教的经历,于漪认为,教师的成长过程中,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,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,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。

刚工作那会儿,于漪给学生讲解“阳春白雪、下里巴人”。她对学生说,“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,而阳春白雪是最高雅的。”后来读了宋玉的《答楚王问》才发现自己闹了笑话。原来是有人到楚国演唱《下里》《巴人》两首曲子,和者有数千人;唱《阳春》《白雪》两首曲子,和者不过数十人;而到了引商刻羽、杂以流徵的时候,和者才数人,因此才有曲高和寡这么一说。此事之后,于漪经常用曾经的“笑话”来警示自己。

文章来源:《心脏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xzzzzzs.cn/qikandaodu/2021/0318/599.html



上一篇: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作
下一篇:心脏不舒服哪项检查是首选

心脏杂志投稿 | 心脏杂志编辑部| 心脏杂志版面费 | 心脏杂志论文发表 | 心脏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心脏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