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于漪信仰的力量(3)

来源:心脏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一次,于漪批改作文。对面的语文老教师看到她将‘着’字的羊字头写断了,告诫她,“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,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。”语文跟

一次,于漪批改作文。对面的语文老教师看到她将‘着’字的羊字头写断了,告诫她,“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,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。”语文跟其他学科还有所不同,它伴随终生。于漪从此谨记。

于漪着迷于小说却与普通读者的思维不同,彻夜捧读《战争与和平》,脑子里想的是打仗的场面为何能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;才读了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小说的开头,她就惊讶,这样的语句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……《世说新语》,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,辛弃疾、杜甫和陶渊明曾长久地丰盈着她的精神世界。

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,就要多读些“磨脑子”的书,读经典,这是于漪对自己,也是对所有语文教师的建议。

于漪主讲了2000 多节示范性公开课,其中50 多节被公认为是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。已经站在语文教学金字塔尖的她,仍然觉得自己书读得太少,处处捉襟见肘。“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人。多读经典,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。教师心中有了太阳,才能把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。”于漪就是这样一种用书中琼浆与醍醐滋养自己精神的人,她将读书称为“光荣荆棘路”。

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与左淑乐、高润华、毛蓓蕾三位老师交流

“真的要把教育做到骨头缝里头,拿出心血,拿出智慧,来创造我们教育的灿烂。”

《百鸟朝凤》是一部给于漪以教育启迪的电影。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:你怎么才能把唢呐的艺术传承下去,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,才能拼了命把这活保住,传下去。这句话像给黑暗中寻找的于漪投下了一道光,她一下找到了能够准确表达的语词:“真的要把教育做到骨头缝里头,拿出心血,拿出智慧,来创造我们教育的灿烂。”

理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,于漪用数十年的探索,只为不断解读语文教育的“密码”,一步步接近着语文教育的本质。

把人文关怀注入语文课堂。从20 世纪50 年代起,于漪就尝试让语文课充满温度。为了在课堂中“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”,于漪率先倡导将“我讲你听”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、辐射性的互动教学。

60 年代,“胸中有书,目中有人”教学观形成广泛共识。1978 年初,报告文学《哥德巴赫猜想》发表,于漪主动要求与数学老师唱“双簧”,一个给学生讲陈景润的科学贡献,另一个给学生讲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。那时候,她已经形成了清晰的“教文育人”观——语文不仅是教孩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,更是在建设他们的精神家园,塑造其灵魂。

80 年代,于漪在理论上对语文是“工具”这单一内涵进行拓展,生发出认知、思维以及思想素质、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等更深层的要义。

90 年代初,她提出“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”,这个观点被21 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所采用,适时修正了我国语文教学的指向。

从90 年代提出“熔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智力发展、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”的“立体教学”到新世纪“德智融合”,她的语文教学观一直在生长着,更新着。于漪的视野已经越过“文”之本身,洞悉到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编码和民族的集体意识。

“不忘本来,吸收外来,面向未来”(习近平语),于漪用超过一个甲子的探索,构建起了具有中国气派的语文教育学。于漪相信,“坚守中国立场,拥有世界视野,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,走自己的路,我们的定力将更强大,我们的前途会更宽广。”

心血唤醒孩子的生命自觉

“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。老师教历史风云、天地人事,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应对考试,而是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,点亮生命之火。”

现场实录——

于漪说:“把学生教成有中国心的,能够为老百姓谋幸福,为国家兴盛贡献力量的人。这就是对我们老师最高的奖赏。就这么简单。”

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……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,都必须关心。”

于漪的童年时期,在生活极其困窘的境况下,母亲教导她说:“做人第一要心地善良,第二要勤劳。自己吃点亏吃点苦,没有什么了不起,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帮助别人……”,母亲种了下一颗善的种子,在于漪心里同岁月一道渐次丰茂。

1978 年,于漪被评为特级教师,每月有几十块钱的津贴。别人羡慕她有了近乎普通工人工资的补贴,而她却一分钱都没有拿回家。她不是对钱没有概念,而是不忍看着困难的学生无助。她不仅给学生买生活用品、学习用品、喜欢的书,还用津贴给班级建起了图书馆,甚至是学生家里的困难她都尽力承担。而对自己的孩子,却一再地省俭。她的儿子黄肃回忆,他直到28 岁结婚都没穿过皮鞋。

文章来源:《心脏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xzzzzzs.cn/qikandaodu/2021/0318/599.html



上一篇: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作
下一篇:心脏不舒服哪项检查是首选

心脏杂志投稿 | 心脏杂志编辑部| 心脏杂志版面费 | 心脏杂志论文发表 | 心脏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心脏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